1951年4月的一天,毛主席收到了武汉大学一位女学生寄来的两封信。
这两封信,一封是这个女学生替她母亲毛秉琴写的,一封则是她自己壮着胆写给毛主席的。
毛泽东看完后,立马就抽出时间写信回复。
很快,这位女学生就收到毛主席的回信,虽然信中只有短短的几十字,但已经让她兴奋的难以言表了。她是惊讶又惊喜,原本,她本以为政事繁忙的毛主席不一定有时间回复的。
一时之间,这封信竟在武汉大学学子们之间流传相看,而信封上的“武汉大学”四个潇洒飞扬的毛体字,也被当作了校名和校徽的字体。
在后来的时间里,这位女生又两次被毛泽东邀请到家中做客,毛主席还与她畅谈中国农业之事,这件事还成了女学生求学路上的指明灯,她在200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那这位女学生到底是谁?为什么毛主席会在百忙之中给她回信?毛主席和她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?
女学生的父亲,曾是毛泽东的挚友
这位女学生叫做陈文新,按辈分来讲,她应该称呼毛主席一声“舅舅”。
而她的父亲陈昌,既是一名革命烈士,也曾是毛泽东的挚友。
1914年的时候,年轻的陈昌和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,第一次相遇。
那时,毛泽东凭借着先进的思想意识、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、以及善于交际的能力,很快便在学校里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其中就包括陈昌和蔡和森等人。他们经常一块在杨昌济的住所求教,谈论国家大事,探索救国之法,并认为“要想救国,必须革命”,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。
1915年,陈昌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,之后便在一师附小任教。而毛泽东等人仍旧在学校学习,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。
当时省内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,有先进思想的学子们愤愤不平,但又缺少能够将他们聚集起来的“领头羊”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毛泽东主动站了出来,他以自己“二十八画生”的笔名写了征友启示,很快就有大批文人志士回应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回信的收件人是在一师附小任教的陈昌,由此可见毛泽东和陈昌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。
之后陈昌到浏阳教学,与毛泽东分隔两地,但他们还经常以书信来往。在1917年寒假,毛泽东还曾到陈昌家中小住了几个月。
1920年秋,毛泽东和朋友们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,由于经费有限,朋友们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忙。这时,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也帮忙筹集资金,而已经结婚生子的陈昌,则帮助毛泽东在浏阳筹办分社。
陈昌的妻子毛秉琴虽然文化程度不高,但却是一位深明大义、顽强勇敢的女子,她十分支持自己的丈夫投身革命事业。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时,还是毛秉琴拿出自己的嫁妆,用来给两人张罗婚礼。
婚礼上,虽然只有简单的两桌客人,但都是他们的至交好友,毛泽东还直接认了毛秉琴当姐姐。
因此,毛秉琴的女儿们,才得以称呼这位未来的伟大领袖叫一声“舅舅”。
1921年,陈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此,他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,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,反对封建旧制。后来陈昌痛斥军阀主义,力陈革命主张,加入贺龙部下。
1930年1月,身为中央特派员的陈昌,在去往湘鄂西根据地的途中不幸被捕,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坚决不从。
1930年2月23日,年仅36岁的陈昌被杀害于浏阳门外,留下了妻子毛秉琴和三个女儿相依为命。
陈昌在牺牲前,曾交代毛秉琴一定要好好抚养三个女儿。只是三个女儿中,最大的不过12岁,最小的女儿陈文新才仅3岁,在那乱世之中,一个女人抚养三个孩子谈何容易?
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在各地辗转打仗,直至几个月后,他率兵攻打长沙时,才得知陈昌戏称的消息。对此,毛泽东心中悲痛万分,更是坚定了要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信念。
毛秉琴不愿拖累毛泽东等人,坚决要带着三个女儿回老家,离开的时候,毛泽东坚定地说:
“姐,等我们胜利了,我就再联系你!”
艰苦岁月后的书信联系
此后,毛秉琴一介女流之辈,带着三个女儿艰难度日,她始终记得丈夫临走之前交代她的:照顾好三个女儿。
文化程度不高的她,在丈夫等人的熏陶下,思想见识自然不同于封建时期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观念,她要让自己的女儿们读书!
她靠着浆洗缝补艰难度日,好在三个女儿十分懂事听话。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,大女儿读到五年级就不再继续读了,于15岁那年独自考取了教师资格证;而小女儿陈文新则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,因此拼命学习,读书之余还上山砍柴喂猪,下河捞鱼卖钱,以维持家里的生活。
万彩商图,一个利用AI技术的在线工具,能够一键生成和替换商品图,让商家轻松搞定产品推荐图的背景问题,还能大大节省成本。小张一听决定试试这个新玩意儿。
总之,建立家庭阅读角并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需要家长们的用心和耐心。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、精选书籍资源、培养阅读习惯、利用科技辅助以及营造阅读氛围等策略的实施,我们可以为家庭成员创造一个充满书香和乐趣的阅读环境,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就这样,聪明的陈文新一路读到了高中,并于1948年顺利考入武汉大学农学系。
此后的两年里,一心扑在学业上的陈文新也没有回过家,自然也不知道,在新中国成立后,已经成为国家领袖的毛主席给自己的母亲写过信。
敬爱的毛主席
1951年4月,陈文新趁着学校放假回了一趟家。刚到家,母亲就拉着她高兴地说:“文新啊,妈妈读书少,你帮我给毛泽东舅舅回封信吧,他前段时间写信我都没回,等你回来呢!”
陈文新先是吃了一惊,接下来又欣喜若狂。
在她的记忆里,只有父亲还在的时候,母亲经常会提到毛泽东舅舅,如今都过去了二十多年了,没想到贵为国家主席的“毛舅舅”还记得她们,还亲自写信问候了她的妈妈,这怎能不让陈文新激动?
她有些难以置信,问道:“妈妈,您说的是真的吗?毛主席给您写信了?他可是国家主席呀!”
毛秉琴看着不相信她的女儿,慈祥地说:“是啊,这是真的,我都没想到毛主席还记着咱们娘四个,他在信中说这么多年都顾不着联系我们,感到很愧疚。”
毛秉琴的话语里,透露出对毛泽东深深的尊敬和崇拜之情。
于是,陈文新激动不已地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。一封是母亲对毛主席关怀的感激之信,一封则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,是她壮着胆写的。
她满怀期待地将两封信寄了出去后,只希望毛主席能看到信的内容便好,但没隔多久,毛主席竟给她回信了!另外还有一封给妈妈的信,另附300元,作为孩子们上学的经费。
陈文新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件,只见上面写着——
“文新同志: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,很高兴。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,继承你父亲的遗志,为人民为国家的建设服务。问候你的母亲。祝进步!”
这让陈文新喜出望外,而毛泽东给武汉大学女学生来信这件事,学校领导很快就知道了,他们也很惊讶,同时又感到开心,还将信封上的“武汉大学”四字,题字为校名、校徽。
这之后,毛主席就经常和毛秉琴书信来往,叮嘱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,让陈家的姊妹们都好好学习,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。
毛泽东对陈文新的影响
1951年的夏天,即将毕业的陈文新打算到北京华北农科研究所去实习,在离开学校之前,她给毛主席寄了一封信,说了自己的打算。
在她到北京不久后的一天,毛泽东的秘书上午来看望了陈文新,下午的时候又开着专车来接陈文新到毛主席家里做客。
陈文新怀着激动的心情到毛主席家,刚进门,她就看到毛主席站在门口,满脸慈祥,手中拿着标志性的香烟,正等着她的到来。
陈文新做梦也没想到,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够到毛主席家里做客,一时之间竟忘了称呼,还是毛主席率先打破沉默:“你就是陈昌最小的女儿呀,都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。”
亲切的话语,让紧张的陈文新瞬间放松了下来,她开始和毛主席聊着自己的母亲,聊着自己的父亲,聊着她的家乡......
到了晚饭的时间,毛主席说什么也要把这个“外甥女”留下来吃饭,这让陈文新受宠若惊。吃过晚饭后,临走之前,陈文新想让“毛舅舅”给自己写几个字,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。
陈文新掏出她的笔记本,毛主席拿着钢笔大手一挥,在书本上留下“努力学习——毛泽东”几个大字。
这是陈文新第一次到毛主席家中做客,而第二次被邀请去做客则是在3年后的1954年了。而第二次去毛主席家中做客,同样也让陈文新记忆犹新,因为这一次去,一向优秀的陈文新竟然被毛泽东“批评”了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
原来,当时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的陈文新,即将去苏联留学的毛主席知道后,特地派了自己的保健医生来接陈文新,邀请她来自己家中做客。
这一次,毛主席和陈文新谈了很久,还在一个桃园里照了张相。
那天下午,他们一起在桃园里散步,毛泽东突然发问:“丫头,你觉得我们的农业该怎么发展?”
陈文新思考了一阵,回答:“我们可以学习苏联的草田轮作法,我们可以一边种田,一边种大豆类的农作物。”
“这在中国行不通的哟,苏联是畜牧业发达,而我们老百姓是靠农作物生活的,你应该想一想怎么提高土壤肥力,来增加生产。”
“苏联为什么选择种植大豆类植物用到草田轮作中?因为豆科类的植物根部有根瘤菌,可以固氮......”毛泽东继续侃侃而谈。
陈文新听到这些十分惊讶,原以为“毛舅舅”只懂得政治和领兵打仗,没想到在农业方面也是有所研究,这让她十分佩服。而对于毛主席口中说的根瘤菌,她也下定决心研究一番,这给她的留学之路指明了方向。
这次谈话长达6小时之久,但是陈文新却觉得过的很快,通过这次谈话,她学到了很多知识。
随后在苏联留学期间,她选择了土壤微生物学的专业,她始终记着毛主席的教诲,认真研究。
在留苏的第三年,1957年11月17日,毛泽东访苏,在莫斯科的大礼堂上接见了中国留学生,这是陈文新第三次见到毛泽东。
毛主席在礼堂的讲台上笑着说:
“世界是你们的,也是我们的,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,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,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。”
在座的每一位中国留学生激动不已,掌声经久不息。
1959年,陈文新回到祖国,但是却被各种政治活动缠身。直到1973年,她才有时间实现自己的抱负——研究根瘤菌。为了研究,她走南闯北,去寻找可供研究的素材,终于在根瘤菌产业上有所作为。
1976年9月9日,为人民服务、重情重义、和蔼可亲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。这天,所有的中国人都陷入了哀伤之中,就连外国友人听闻此消息都忍不住落泪。
陈文新也在这天痛哭流涕,她心中那个像“父亲”一样的毛泽东,就这么离开了她。
但伤心过后,她更加努力地研究根瘤菌和土壤结构,认真研究我国的农业工作,留下了众多的重要论文资料,并在200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2021年10月7日,研究了一辈子根瘤菌和土壤的陈文新老人在北京逝世,在科学研究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毛泽东的一番话语给陈文新指了一条艰难的路外汇黄金杠杆,但是陈文新谨记毛泽东的教导,不畏艰难的一辈子献身于农业事业。与其说毛泽东成就了陈文新,不如说是她自己成就了自己,向他们致敬!
陈文新毛秉琴毛主席陈昌毛泽东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